作者: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样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
积极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总体上看,是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3330.3亿美元,其中,出口989.3亿美元,进口2341.1亿美元。农产品出口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农业价值链的深层次延伸与多元化拓展,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优质农产品进口能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取消了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和所有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是农产品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远超世贸组织一般发展中成员,也超过很多发达成员,农业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
我国农业开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对此,需不断深化和拓展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国际贸易,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以高水平开放促农业现代化。
一是深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积极稳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是长期战略布局,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优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能有力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需强化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可与国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携手,共同打造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引进海外优质农业资源,充分吸收、融合国际领先的农业技术与管理理念,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国人口众多,拥有超大规模农产品消费市场。农业农村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带来广阔发展空间。需进一步畅通资本投资渠道,明确社会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激发投资活力,规范投资行为,借鉴国际经验,持续促进地区农业投资贸易及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营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
三是促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全球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随着分子育种、数字农业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正朝着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也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全新动力。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同时,需高度重视农业服务贸易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服务的整体能力持续提升,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服务,还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农业服务形态,都已具备从技术研发到解决方案的全面能力。当前,我国农业服务贸易的规模还不够大,贸易结构仍以中低端产品和服务为主。当务之急,是将技术积累转化为市场优势,在对外开放中着力培育农业服务贸易的主体力量,加强多双边农业合作与交流,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四是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83%的建交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市场和难得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利用国际优质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需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双边农业合作,稳步提升农业贸易投资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AG真人国际